非抽样误差产生的原因很多,从抽样设计、调查问卷的制定、调查人员的素质,到调查数据的处理,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出现误差。
(1)登记性误差。登记性误差是在调查过程中,由于工作出现失误而造成的误差。产生登记性误差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是由于计量手段的局限性所带来的,难以绝对符合实际而出现的误差;另一类是由于登录、计算、抄报、汇总错误及被调查者所报不实,或调查者有意虚报、瞒报等所带来的误差。
(2)设计误差。设计误差是指在抽样设计阶段产生的误差。产生设计误差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采用了有缺陷的抽样框或者是调查问卷设计不科学所造成的。
在实际中,一个理想的抽样框有时是很难取得的,如果我们采用了有缺陷的抽样框,就必然会产生抽样框误差。抽样框误差主要来自调查总体单位和目标总体单位的不理想连接、抽样框陈旧及使用有误差的辅助信息。这样有可能会带来丢失目标总体单位、包含非目标单位,或两者同时存在。
调查问卷设计不科学,如问卷设计缺乏应有的技巧和提问艺术,或主体不明确,重点不突出,或条理不清楚,或逻辑性较差,或提问不够清晰明确等;还有的调查问卷在设计过程中只考虑研究者的方便,不顾被调查者的实际情况,或内容过于庞杂,或内容中涉及敏感提问太多,或所提问题的答案含义不明确等,所有这些都会导致非抽样误差。
(3)调查误差。调查误差是指在调查过程中产生的误差。这种误差从其产生的人员来划分主要包括调查人员误差和被调查人员误差两种。
调查人员误差的产生是由于调查工作过失和故意舞弊所致,如调查者自身的素质不高、工作粗糙、大意马虎等所造成的误差都属于调查者的误差。故意舞弊是指调查者为了自己省事,根本没有按照调查方案的规定进行调查,而是随意编造甚至纂改调查资料。
被调查者误差的产生,有的是由于被调查者对问题的理解发生差错,或是因为被调查者回答不清、回答有困难而造成的;有的是由于调查的问题涉及被调查者的利益故意错答所致;有的是由于调查的问题涉及一些敏感性的问题或是调查者提问方式不当而拒绝回答所致。
非抽样误差产生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两种:
一是由随机抽样所确定的被调查单位在具体调查时未能接触到,致使被调查单位没有接受调查;
二是虽然接触到了被调查者,但他们不合作,要么是调查涉及个人隐私、商业秘密等敏感性问题而不愿意回答,要么是调查问卷中所列的调查项目超出了被调查者的实际能力和条件或调查项目复杂而无法回答。后者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被调查者所持有的立场、观点不同,文化水平、经济利益等方面存在差异,有意或无意的形成对客观现象的认识存在偏差。
例如,有的被调查者对一些问题没有正确的判断和见解,人云亦云;有的被调查者由于受调查员自身观点的影响而没能真正回答自己的观点;还有的被调查者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动有意歪曲事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