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说明什么是对照前后测设计:特点特征、适用情况
对照前后测设计是一种真实验设计。它是在简单前后测设计的基础上,加一个对照组,用符号表示为:
比如,一项实验欲了解商品展销对商店销售水平的影响。研究者在一个地区按照随机原则选择了10家商店作为处理组,10家商店作为对照组。然后,在处理组的10家商店进行商品展销活动,而在对照组的10家商店不进行商品展销活动。在展销之前和之后,两次测量每一组的销售额。最后,把两个组销售额上的变化进行比较,得到商品展销的效果为:
实验效果:(MA 2 -MB 2 )-(MA 1 -MB 1 )
用前面新光罐头厂换新包装的例子来说明。随机地将100家商店分成两组:处理组与对照组。换新包装之前,分别对两组进行测量,两组商店每天每店销售罐头的平均数分别为10听和8听。然后,在处理组的商店中用新包括销售,在对照组的商店中仍用老包装销售。一个月后发现,处理组的商店每天每店销售罐头的平均数为20听,而对照组的商店则为15听。那么改用新包装的效果是:
实验效果:(20-15)-(10-8)=3(听/天·店)
这种设计首先可以控制选择误差。如果我们只比较MA 1 和MA 2 ,因为处理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前的销售情况可能不同,所以(MA 1 -MA 2 )很可能是由起点不同造成的。分别对两个组进行前期测量,可以避免这一点。其次,前期测量误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也可以得到控制。因为两个实验组都有前期测量,故前期测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在两个组是基本相同的。最后,历程误差、生理条件误差和工具误差对于处理组和对照组的影响也是大致一样的,因此这些误差也被控制住了。
但是,此设计经常产生相互作用误差。比如,有一个研究者进行一项邮寄广告对消费者态度影响程度的实验。
首先,他按照随机原则选择了一组消费者,并对他们进行了前期测量。
然后,其中的一半接到了他寄出的邮寄广告(处理组),另一半则没有(对照组)。广告寄出一月以后,他对两个组进行了第二次测量。由前期测量直接导致的被试态度的变化在两个组是相同的,但是如果前期测量会使被试对某一特定品牌的商品提高兴趣,则它对处理组和对照组的影响可能就不同了。处理组中的被试之所以阅读那份邮寄广告,可能仅仅是因为前期测量使他们对广告中介绍的商品提高了兴趣的缘故。这样,前期测量的影响(提高兴趣)作用于自变量(广告),影响后期测量的结果(态度的变化)。
虽然对照组也会因为前期测量提高对那个商品的兴趣,但是由于研究者没有把广告寄给他们,他们没有机会看到那份广告,所以兴趣的提高也就不会影响他们的态度,也就不会影响后面测量的结果。当研究者比较两个组态度的变化时,其差别就很可能不是自变量的变化引起的,而是其中存在着相互作用误差。
当实验单位是消费者或商店时,流失误差可以通过在处理组和对照组的单位之间建立对应关系的办法控制。如果一组中的一些单位中途退出实验,那么另一组中的相应单位也被舍弃。
对于那些相互作用误差不存在而控制选择误差又很重要的实验,从成本和误差控制的角度考虑,对照前后测设计也许是最好的一种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