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脱机信息检索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脱机检索的试验和实用化阶段,其特征是检索时利用计算机作批处理。计算机信息检索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
1954年,美国海军军械试验站图书馆利用IBM701电子计算机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情报检索系统;1959年美国人卢恩利用IBM650电子计算机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定题检索系统,为科研机构一定主题的新到文献提供服务;1961年,美国化学文摘社用计算机编制《化学题录》,首次利用计算机来处理书目信息;
此外,还有1962年美国国家航天局开设的NASA系统,1964年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的医学文献分析与检索系统MEDLARS等。在这一时期,计算机还没有联网,也没有远程终端装置,主要是利用计算机进行现刊文献的定题检索和回溯性检索。当时的信息检索是脱机批处理检索,即由用户向计算机操作人员提问,操作人员对提问内容进行主题分析,编写提问式,输入计算机,建立用户提问档,按提问档定期对新到的文献进行批量检索,并将结果及时通知用户。
脱机信息检索的优点:
采用批处理,可同时进行多项检索;可处理检索关系相当复杂的检索词汇;适用于长期跟踪某专题的信息检索服务。
缺点:
用户不能参与检索过程,无法实时地修改检索策略,查准率较低;用户不能及时浏览结果以及无法快速地获取文章。
(2)联机信息检索
联机检索是指用户使用终端设备,通过通信线路与中央计算机连接,直接与计算机对话,检索远程数据库内的文献信息,检索结果由终端输出。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是联机检索试验和实用化阶段。1965年以后,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进入实用化阶段,存储介质发展为磁盘和磁盘机,存储容量大幅增加,数据库管理和通信技术都有深入发展,信息检索从脱机阶段进入联机信息检索时期。
1965年系统发展公司进行了首次全国性的联机检索表演。1967年以后,许多联机检索系统相继出现。第一个大规模联机检索系统是1969年全面投入运行的NASA的RECoN系统。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出现了诸如DIALOG、OCLC、ORBIT、STN等世界著名的联机检索系统。20世纪80年代,我国在北京、南京、上海等几十个城市设立了100多个国际联机检索终端,联通DIALOG、ORBIT、STN、MEDLARS等大型联机检索系统,开展国际联机检索服务。
联机检索的优点:
检索速度快、检索范围广、检索途径多、检索精度高、检索内容新、检索辅助功能完善。
缺点:
检索费用高;系统检索指令复杂,多由掌握检索技能、熟悉命令的有经验的人员来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