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载体形式划分
文献信息可分为自然型、印刷型、缩微型、视听型、机读型、数字型等六种类型。
①自然型文献。
人类文明的早期,文献信息大多记录在天然载体,如石、骨、金、木等材料上。这类文献信息主要有:金石文献,如旧石器时代的远古壁画,刻有文字的青铜器,刻有五经等儒家经典的石碑等;甲骨文献,用于记录文献的骨骼多为龟的腹甲或牛的肩胛骨,清光绪年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出土的甲骨文献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此类文献;泥板文献,主要为两河流域的古代文献载体,如,记录美索不达米亚苏美尔文明的典籍;简策文献,在我国战国、秦汉时期,曾广泛采用竹、木等材料作为文献的主要载体形式,将竹或木制成单片叫简,用绳编扎起来后叫册(册、策相通);绢帛文献,除金石竹木等材料外,古人还用绢帛等编织物作为文献载体,不仅轻便易书,且长宽可根据需要任意裁剪。战国至两晋时期,绢帛文献比较普遍,在纸张出现以前的较长时期内,简策文献和绢帛文献并存,两者合称简帛文献。
②印刷型文献。
印刷型文献是以纸张为载体,以手写、石印、油印、胶印、铅印、影印、复印等为记录手段的传统的文献类型,它仍是目前出版的主要形式,也一直占据文献信息资源的主导地位。该类文献的优点是携带方便、便于随时阅读、可广泛流传、不受时空限制等,缺点是存储密度低、占据空间大、整理存储均需花费较多人力物力。
③缩微型文献。
该文献是利用感光材料胶片或胶卷为载体,以缩微照相为记录手段而产生的一种文献形式。现在常见的胶片产品有缩微胶卷和缩微平片两种,优点是体积小、价格低、信息存储密度高,相对于印刷型文献可大大节约存储空间,携带方便,便于实现自动化管理和检索。缺点是需借助于专门的设备才能阅读,保存条件要求高。
④视听型文献。
又称声像文献、直感文献,它是一种以磁性材料或感光材料为载体,以磁记录或光学技术为手段直接记录声音信息、视频图像,如唱片、录音带、幻灯片、电影片、电视片、录像带等。该类文献的优点是直观生动,易于接受,缺点是必须依靠配套设备才能阅读,同时也不易检索与更新。
⑤机读型文献。
它是一种以磁性材料为存储介质,通过编码和程序设计把文献变成数字语言和机器语言,输入到计算机中去,存储在磁带、磁盘、磁鼓或光盘上,用时需由计算机等设备输出供阅读、下载、打印的文献。
⑥数字型文献。
它是一种以网络为传播载体,以多媒体为内容特征,以交互性、多样性为传递方式的一种数字化文献形式,也称网络型文献。该文献具备提供海量信息、存取便捷的优势,同时,也有信息污染严重、信息太多导致甄别困难等方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