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分析报告既要遵循一般文章写作的普遍规律和要求,同时在写作格式、写作方法、数据运用等方面也有自身的特点和要求。
(1)方法特有性
统计分析报告运用特有的“统计数据的应用”方法,全面地、深刻地研究和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变化。统计分析的方法比经济分析的方法更灵活、更具体、更全面。统计分析不像数学分析——只分析抽象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而是在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研究各种数量关系和数量界限,并通过定量研究,上升到定性的认识。
(2)数量性
统计分析报告以反映社会经济情况的统计数量为基础,以统计数字为主要语言,以统计表和其他统计方法直观地反映事物之间的联系。统计分析报告所占用的统计数据不是个别的、简单的,而是复杂的、大量的,通过这些数据的分析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普遍性问题。统计分析报告运用的数字语言(包括统计表和统计图),从数量方面表现事物的规模、水平、构成、速度、质量、效益等情况,并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通过确凿、翔实的数字和简练、生动的文字进行说明和分析。没有统计数字的运用,就不成其为统计分析报告。
(3)准确性
统计分析要求用准确的数据说明观点。它既要反映客观事物(被研究对象)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又要揭示事物间的联系和本质。如果所依据的统计数据不准,或者没有通过定量分析得出准确的结论,或者脱离数据空泛议论,都不是好的统计分析。准确是统计分析报告乃至整个统计工作的生命。统计分析报告的准确性除了数字准确、情况真实之外,还要求论述有理、观点正确、建议可行等。
(4)时效性
统计分析的实用性决定统计分析的时效性。同样的信息,先提供,是“及时雨”;后提供,是“雨后送伞”。统计分析报告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失去了时效性,也就失去了实用性。要保证统计分析报告的时效性,统计人员要有“一叶知秋”“见微知著”的敏感,要有争分夺秒的时间观念,要有连续作战的工作作风。争取“雪中送炭”,避免“雨后送伞”,把统计分析报告提供在领导决策之前和社会各界需要之时。
(5)实用性
统计分析报告是统计工作的最终成果,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参考,满足社会各界了解形势、制定政策、编制计划、经营管理、检查监督、总结评比、科研教学等方面的实际需要。它不但反映信息,还能进行分析研究,能进行预测,能指出工作中的不足和问题,能提出有益于今后工作的措施和建议。
(6)通俗性
统计分析报告是一种说明和议论相结合的文章,以事实来叙述,以数字来说话,在开展中议论,在议论中分析。统计分析报告,在写作上大众化,在理论上深入浅出,在文字上简明朴实(少用“术语”“行话”,不夸张、不虚构),在语气上平易近人,要让“专家看得起、群众看得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