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和系统工程的不断发展,系统工程方法论也需要加以发展和创新。20 世纪80年代,英国兰卡特斯大学的P.切克兰德教授为解决社会问题或“软科学”问题中存在的局限性和逻辑差异性,在霍尔三维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用以解决“软科学”问题的软系统工程方法论,其主要内容和工作过程如图2-3所示。
(1)认识问题
收集与问题有关的信息,描述问题现状,寻找构成或影响因素及其关系,以便明确问题结构、现存过程及其相互之间的不和谐之处,确定有关的行为主体和利益主体。
图2-3 切克兰德方法论的主要内容
(2)根底定义
根底定义是该方法中较具有特色的阶段,其目的是弄清系统问题的关键要素以及关联因素,为系统的发展及其研究确立各种基本的看法,并尽可能选择出最合适的基本观点。
(3)建立概念模型
概念模型来自根底定义,是通过系统化语言对问题进行抽象描述的结果,其结构及要素必须符合根底定义的思想。在不能建立精确数学模型的情况下,可以用结构模型或语言模型来描述系统的现状。
(4)比较与探寻
将现实问题(归纳识别)和概念模型(推理演化)进行对比,找出符合决策者意图且可行的方案或途径。有时通过比较,需要对根底定义的结果进行适当修正。
(5)选择
针对比较的结果,考虑有关人员的态度及其他社会、行为等因素,选出现实可行的改善方案。
(6)设计与实施
根据详尽和有针对性的设计,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使有关人员乐于接受并愿意为方案的实现竭尽全力。
(7)评估与反馈
根据在实施过程中获得的新的认识,修正问题描述、根底定义及概念模型等。
切克兰德方法论的核心不是“最优化”而是“比较与探寻”,它强调从模型和现状的比较来学习改善现状的途径。“比较与探寻”这一步骤,包括组织讨论、听取各方面有关人员的意见等,不限于非要进行定量分析,因此能更好地反映人的因素和社会经济系统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