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利用公开信息获得情报的案例:大庆油田确有其事
1964年,《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大庆精神大庆人”的报道,日本情报机构根据该报道判断:中国的大庆油田确有其事。
1966年的一期《中国画报》上刊登了一张王进喜站在钻机旁的照片。日本情报机构根据照片上王进喜的服装衣着确定,大庆油田可能在冬季零下30℃的齐齐哈尔与哈尔滨之间的东北北部地区。来中国的日本人坐火车时发现,来往的油罐车上有很厚一层土,从土的颜色和厚度日本情报机构进一步得出“大庆油田在东北三省偏北”的结论。
1966年10月,《人民中国》杂志上发表了王进喜的事迹介绍。报道中提到:“王进喜一到马家窑看到大片荒野说:‘好大的油海!我们要把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丢到太平洋去。’”日本情报机构从伪满旧地图上找到了马家窑。从报道中人拉肩扛钻井设备的运输情况判明井场离火车站不会太远。报道说:“王进喜是玉门油矿的工人,是1959年到北京参加国庆之后志愿去大庆的。”日本情报机构由此断定:大庆油田在1959年以前就开钻了。
对于大庆油田的规模,日本情报机构分析后认为:“马家窑是大庆油田的北端,即北起海伦的庆安,西南穿过哈尔滨与齐齐哈尔之间的安达附近,包括公主岭西南的大赉,南北四百公里的范围。”为了弄清楚大庆炼油厂的加工能力,日本情报机构从1966年的一期《中国画报》上找到了一张炼油厂反应塔照片,从反应塔上的扶手栏杆(一般为一米多)与塔的相对比例推知塔直径约5米,从而计算出大庆炼油厂年加工原油能力约为100万吨,而在1966年大庆已有820口井出油,年产360万吨,估计到1971年大庆年产量可增至1200万吨。
通过对大庆油田位置、规模和加工能力的情报分析后,日本决策机构推断:“中国在近几年中必然会感到炼油设备不足,买日本的轻油裂解设备是完全可能的。”有了如此多的准确情报,日本人迅速设计出适合大庆油田开采用的石油设备。当我国政府向世界各国征求开采大庆油田的设计方案时,日本人一举中标。
上面的文字显示,日本人仅仅使用4个信息来源——《人民日报》《中国画报》《人民中国》和油罐车观察的5条信息,就获得了5个重要情报:大庆油田的真实性、位置、开钻时间、规模及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