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试验中“金标准”的选择

2023年10月6日16:22:10诊断试验中“金标准”的选择已关闭评论

诊断试验中需要用“金标准”(gold standard)确定研究对象是否患病。

“金标准”是指目前医学界公认的诊断疾病最准确的方法。如病理学检查、外科手术、尸体解剖、临床随访观察、某些特殊的影像学诊断、生物学标志检测等是普遍意义的“金标准”。理论上,“金标准”应该具备正确区分研究对象是患者还是非患者的能力,但需要注意的是,“金标准”是医学发展的产物,目前公认的最佳诊断方法并不一定永远是最好的方法。对某些疾病而言,甚至目前仍没有公认的最佳诊断方法。因此在诊断试验评价时,首先要考虑诊断该疾病是否存在“金标准”?如果没有,采用不完善参照试验作为“金标准”,对评价结果有何影响?

如果“金标准”选择不当,会造成患者和非患者的错误划分,影响诊断试验的正确评价,称为不完善金标准偏倚(imperfect gold standard bias)。

如果诊断试验与不完善金标准相互独立,将低估诊断试验的准确度;如果诊断试验与不完善金标准高度相关,将高估诊断试验的准确度。降低不完善金标准偏倚的方法之一是将研究对象的病历、一系列检查和化验结果,以及所谓的“金标准”检查结果给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专家或专家小组,由专家根据所有材料和经验作出诊断,以降低单纯“金标准”试验诊断错误的概率。

有些临床研究中,诊断试验的结果会作为疾病确诊的依据之一,这时假阳性被认为是真阳性,假阴性被认为是真阴性,造成诊断准确度的高估,这种偏倚称为合并偏倚(incorporation bias)。上述专家诊断方法也有可能出现合并偏倚,力求避免。

对很多疾病的诊断,的确存在合理的“金标准”,但由于某些原因,仅部分研究对象使用了“金标准”。例如在某些临床工作中,如果“金标准”是有创伤性的,或价格昂贵或有其他不便等原因,通常只有诊断试验结果阳性的个体才被医师建议采用“金标准”进行诊断,也就是说诊断试验结果对后续是否采用“金标准”检查有影响。

例如临床上某些恶性肿瘤的诊断中,当X线片观察到疑似病灶时,医师会建议患者接受活检,如果活检结果可疑或确定时,该病例才被建议接受手术及进一步病理学诊断。这意味着仅有部分研究对象经过“金标准”证实,如果评价诊断试验时仅用这部分样本,得到的准确度评价是有偏倚的,这种偏倚称为证实偏倚(verification bias)。

避免这种偏倚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金标准”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诊断,如果“金标准”是有创伤性的或其他原因不可及,可以允许选择其他“金标准”来尽可能减少这种偏倚。如上述恶性肿瘤诊断中,不能接受手术诊断者可接受一定时间的随访,随访结果也可以作为“金标准”的诊断。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