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千年来,政府一直都试图通过收集信息来管理国民,只是到最近,小企业和个人才有可能拥有大规模收集和分类数据的能力,而此前,大规模的计数都是政府的事情。
以人口普查为例。据说古代埃及曾进行过人口普查,《旧约》和《新约》中对此都有所提及。而在罗马帝国,由奥古斯都主导实施的人口普查,提出了“每个人都必须纳税”。
1086年的《末日审判书》对当时英国的人口、土地和财产做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全面记载。皇家委员穿越整个国家对每个人、每件事都做了记载,后来这本书用《圣经》中的《末日审判书》命名,因为每个人的生活都被赤裸裸地记载下来的过程就像接受“最后的审判”一样。然而,人口普查是一项耗资且费时的事情,尽管如此,当时收集的信息也只是一个大概情况,实施人口普查的人也知道他们不可能准确记录下每个人的信息。实际上,“人口普查”这个词来源于拉丁语censere,本意就是推测、估算。
300多年前,一个名叫约翰·格朗特的英国缝纫用品商提出了一个很有新意的方法,推算鼠疫时期 伦敦的人口数,这种方法就是后来的统计学。这个方法不需要一个人接一个人地计算。虽然这个方法比较粗糙,但采用这个方法,人们可以利用少量有用的样本信息来获取人口的整体情况。虽然后来证实约翰能够得出正确的数据仅仅是因为运气好,但在当时他的方法大受欢迎。样本分析法一直都有较大的漏洞,因此无论是进行人口普查还是其他大量数据类的任务,人们仍然使用清点这种“野蛮”的方法。
考虑到人口普查的复杂性及耗时耗费的特点,政府极少进行普查。古罗马在拥有数十万人口的时候每5年普查一次。美国宪法规定每10年进行一次人口普查,而随着国家人口越来越多,只能以百万计数。但是到19世纪为止,即使这样不频繁的人口普查依然很困难,因为数据变化的速度超过了人口普查局统计分析的能力。
美国在1880年进行的人口普查,耗时8年才完成数据汇总。因此他们获得的很多数据都是过时的。1890年进行的人口普查,预计要花费13年的时间来汇总数据。然而,因为税收分摊和国会代表人数确定都是建立在人口的基础上的,必须获得正确且及时的数据。很明显,人们已有的数据处理工具已经难以应付了。后来,美国人口普查局就委托发明家赫尔曼·霍尔瑞斯(被称为现代自动计算之父)用他的穿孔卡片制表机来完成1890年的人口普查。
经过大量的努力,霍尔瑞斯成功地在1年时间内完成了人口普查的数据汇总工作。这在当时简直就是一个奇迹,它标志着自动处理数据的开端,也为后来IBM公司的成立奠定了基础。但是将其作为收集处理大量数据的方法依然过于昂贵。毕竟,每个美国人都必须填一张可制成穿孔卡片的表格,然后再进行统计。对于一个跨越式发展的国家而言,10年一次的人口普查的滞后性已经让普查失去了大部分意义。
这就是问题所在,是利用所有的数据还是仅仅采用一部分呢?最明智的自然是得到有关被分析事物的所有数据,但是当数量无比庞大时,这又不太现实。那如何选择样本呢?事实证明,问题的关键是选择样本时的随机性。统计学家们证明:采样分析的精确性随着采样随机性的增加而大幅提高,但与样本数量的增加关系不大。虽然听起来很不可思议,但事实上研究表明,当样本数量达到了某个值之后,从新个体身上得到的信息会越来越少,就如同经济学中的边际效应递减一样。
在商业领域,随机采样被用来监管商品质量。这使得监管商品质量和提升商品品质变得更容易,花费也更少。以前,全面的质量监管要求对生产出来的每个产品进行检查,而现在只需从一批商品中随机抽取部分样品进行检查就可以了。本质上来说,随机采样让大数据问题变得更加切实可行。同理,它将客户调查引进了零售行业,将焦点讨论引进了政界,也将许多人文问题变成了社会科学问题。
随机采样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现代社会、现代测量领域的主心骨。但这只是一条捷径,是在不可收集和分析全部数据的情况下的选择,它本身存在许多固有的缺陷。它的成功依赖于采样的绝对随机性,但是实现采样的随机性非常困难。一旦采样过程中存在任何偏见,分析结果就会相去甚远。此外,随机采样不适合考察子类别的情况。因为一旦继续细分,随机采样结果的错误率会大大增加。因此在宏观领域起作用的方法在微观领域失去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