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对客观事物的数量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的社会实践活动,统计研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数量性。
“数字是统计的语言”,数量性是统计研究的基本特点。客观事物都有质和量的两个方面,是质和量的辩证统一体。对质量的研究称为定性研究,对数量的研究称为定量研究,统计研究的过程是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定量研究必须建立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只有对客观现象的性质、特点和运动过程有一定的认识,才可能进行定量认识。例如,在统计国内生产总值之前,必须首先认识经济学对其定义的质的规定性,然后才能正确界定其计算口径、范围,规定其计算方法,再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得出一定时期的较为准确的国内生产总值。另一方面,事物的数量的变化会引起质量的变化,认识事物的数量表现,是深入把握事物的质量的前提,只有做好定量分析,才能达到定性认识的目的。例如,统计出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国民收入水平以及消费水平,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对比,可以判断某个时期某个地区的国民是贫穷还是富裕,发展变化的方向等。
2.总体性。
“统”就是综合起来,统计研究就是总的、综合的数量研究。一般理解的总体是指统计总体,是由同类个体组成的集合体,如人口总体、企业总体、商品总体等,这时统计研究的目的不是计量个体的特征表现,而是对个体的特征表现进行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得到总体的综合的数量特征。
在这里,总体性也有综合性的含义。对客观事物的同一特征在不同时期的表现进行的分析研究就是综合性统计研究,例如,人的不同年龄的身高的变化分析,各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分析等。
统计研究也不排除对个别事物进行深入具体的分析研究,进行个别事物的综合性统计研究。例如,进行个人综合素质测评,是把个人的政治思想素质、文化素质、技术素质以及身体素质等个别素质加以综合得到个人综合素质。
3.具体性。
具体性即客观性,统计对象是具体的,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或现象,统计数据包括原始数据和计算结果都是客观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数量表现,是具体的数据。这是统计和数学的一个重要区别,数学所研究的数量可以是脱离了具体对象的抽象的数量。社会经济统计的统计对象是具体的社会经济现象,包括人类自身、人类从事的活动以及活动的成果等,社会经济统计研究得到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以及数量的规律性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