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羊毛党的进化历史
“羊毛”产业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不断进行转型,从最初的单打独斗变成现在的团体行动,甚至与广告商、活动推广平台合作,多方获利。
1.“羊毛党”的形成
在初期,P2P未成规模,平台根本不愁找不到投资人。而在P2P平台爆发增长后,为了竞争,有的平台开始披着“羊毛”高姿态进入领域,各大平台纷纷效仿,投资人也热衷于“薅羊毛”。
2.“羊毛党”的组团
在各大平台竞争激烈时,P2P终于面临了第一波公司的“跑路”潮,让很多投资人惊恐不已。为了稳定投资人的情绪,很多平台反倒加大了活动力度,甚至鼓励“羊毛党”邀请身边的亲戚朋友一起来“薅羊毛”,从而逐渐形成“羊毛党”的小团体。
3.有组织性的“羊毛党”
很多“羊毛党”看到了其中的暴利,有不少人辞职而专去做了这一行。他们批量养卡,寻找“羊头”抱团,真正有组织、有纪律地寻找下一个做活动的平台。他们采取的手段,让很多小平台防不胜防,具体如下。
(1)购买大量SIM卡账号。
(2)低价购买大量低端品牌且待机时间长的手机进行登录。
(3)使用同一部手机,通过不断“抹机”时间超长的消除记录。
(4)通过在网上购买大量银行卡信息进行实名认证。
(5)使用猫池设备伪造登录信息。
(6)通过代理商修改地理位置和IP地址。
正是如此,让很多金融科技公司在最近几年专注研究设备指纹的算法,致力于寻找一个唯一的身份标志来跟踪跨平台、跨终端的异常用户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