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社会统计学派诞生于19世纪后半叶,创始人是德国的克尼斯,主要代表人物有恩格尔、梅尔等人。他们融合了国势学派与政治算术学派的观点,沿着凯特勒的“基本统计理论”向前发展,但在学科性质上认为统计学是一门社会科学,是研究社会现象变动原因和规律性的实质性科学,以此同数理统计学派的通用方法相对立。
社会统计学派在研究对象上认为,统计学研究总体而非个别现象,而且认为由于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和整体性,必须对总体进行大量观察和分析,研究其内在联系,才能揭示现象的内在规律。这是社会统计学派的“实质性科学”的显著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统计学提供更多的统计方法;社会科学本身也不断地向细分化和定量化发展,也要求统计学提供更有效的调查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因此,社会统计学派日益重视方法论的研究,出现了向实质性方法论转化的趋势。不过,社会统计学派和数理统计学派的对立点建立在对“质”和“量”的争论上。社会统计学派仍然强调在统计研究中必须以事物的“质”为前提和认识事物“质”的重要性,而数理统计学派则侧重计“量”不计“质”的方法论。
在20世纪以前,统计学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人口统计、生命统计、社会统计和经济统计。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等多领域的共同发展,如今统计学的范畴已覆盖了我们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成为通用的方法论科学。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由于经济、社会、军事等方面的客观需要,统计预测和统计决策科学有了很大发展,使统计走出了传统领域而被赋予新的意义和使命。在近阶段的统计学发展史上,贝叶斯派系的统计学获得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也是推动近代统计学发展的新动力。
贝叶斯统计学派的主导思想来源于贝叶斯的后验概率,它和之前所说的各大派系(一般统称为经典统计学派)的区别在于是否利用先验信息。贝叶斯统计学派认为,利用这些先验信息不仅可以减少样本容量,而且在很多情况下可以提高统计精度;而经典统计学派则忽略了这些信息。
诚然,贝叶斯统计学派与经典统计学派有着较大区别,但是它们各有优缺点,各有其适用范围。经典统计学派历经了时间的冲刷,理论体系已然相当成熟;而贝叶斯统计学派带来的新理念,势必会激起新的一轮方法论研究。两种方法相辅相成,在很多情况下,二者得出的结论在形式上是相同的,在结果上也具有同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