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剧《黑镜》背后的大数据应用:复活爱人
当深爱之人不幸殒命,你会用科技的力量复活他么?2011年热播的英国电视剧《黑镜》给出了答案:Yes!(是的!)
《黑镜》是英国电视4台于2011年12月播出的迷你电视剧,由英国制片人查理·布鲁克制作。“黑镜”的灵感来源于人人都有的“黑镜子”——每个家庭、每张桌子、每个手掌之间都有一个屏幕、一个监视器、一部智能手机,这是一面反映时下现实的黑镜子。
在《黑镜》第二季第1集《去去就来》中,艾什生前是一个社交网络控(控来自Complex,即情结、极度喜欢的意思),几乎天天泡在Facebook、Twitter这类网站上。每天玩社交网络的艾什伤不起啊!除了做梦的时候不上,其余时间每一分钟都在上网,没事儿就想着点刷新,手贱得根本无法自控。在玛莎的劝说下,艾什同意和她搬到一处偏僻的小屋去住。糟糕的是,艾什在一次车祸中不幸遇难。在艾什的葬礼上,玛莎的朋友萨拉称某公司可以利用艾什生前在社会媒体上留下的“生活轨迹”,再造一个“真实”的、具有“人工智能”的艾什。一开始玛莎认为这个想法太不可思议,但最终还是同意了。此后,玛莎很快发现自己怀孕了。人工智能艾什给玛莎发来很多邮件,玛莎决定回复其中的一封。这个“死后重生”的艾什会做何反应呢?
寂寞无助的玛莎经不起亲情和爱情的双重诱惑,她太爱艾什了!于是,在供应商为玛莎量身定制从文字聊天到语音通话的套餐吸引下,她无法自拔,自愿加入了一个尚在测试阶段的项目,该项目利用艾什在Facebook、Twitter等社交网络上留下的大量数据,重建了一个模拟艾什人格的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机器人。
在社交网络上分享信息实际上是一个量化自我的过程。量化自我(Quantified Self, QS)是指通过科技方式将一个人日常生活的各方面,包括物质摄入、身体状况以及体能情况记录下来的一项活动。量化自身的追随者相信收集,分析数据可以改善一个人的生活。
千金难买爱人一笑。剧中替身机器人的生产商采用了软件免费+硬件收费这一营利模式。先提供免费的文字和语音沟通服务令用户产生依赖,然后借机推销昂贵的人形终端设备。当厂商成功地将用户对逝去亲人的感情转移至人工智能,有谁会拒绝一掷千金来换回爱人的音容笑貌呢?
供应商提供了3种服务:初级服务、中级服务和高级服务。初级服务提供在线聊天服务,但这里的在线聊天是文字类型的,用户通过IM(Instant Message,即时通信)的形式与机器人进行交流;中级服务在文字沟通交流的基础上,拓展至可语音通话,从而使机器人更加立体化和情感化;高级服务则直接给你一个活生生的人。他可以陪你说话,可以陪你睡觉,可以给你做饭,而且他还遵循机器人三大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机器人应保护自身的安全)。对于数据提供商来说,初级服务是可以免费提供的,而中、高级服务则是需要收费的。
通过对艾什在社交网络上留下的信息进行分析,获得模型、发现规律、统计比较,最终实现“预测”这一终极目标,即预测在特定的情景下,“如果艾什活着,他会怎么做?”
当然,需要提醒的是,社交网络上不可能包含所有的生活情景,这使得重建的人格中存在数据空白。如艾什身上有颗痣,而替身机器人却没有,因为艾什可能不会在社交网络上公布身体的这些细节信息;替身机器人并不知道艾什生前触碰女友胸部时的性反应,因为这部分属于艾什在网上不能说的秘密;当玛莎将替身机器人赶出卧室时,他不会和玛莎吵架,因为艾什不会把与老婆打架,被老婆抓了个满脸花的照片上传到社交网站;当玛莎让替身机器人跳海时,他不会向玛莎哭着求饶,因为他不知道艾什性格中还有怕老婆的一面;当玛 莎驱车播放她和艾什喜欢的音乐时,替身机器人评价“好俗气”,因为他不知道艾什夫妇其实就是一对俗人。
这些数据的空白环节需要替身机器人自行学习。人工智能学习的知识有两类:一类是数据库;一类是使用过程中用户的实时反馈。例如,剧中的替身机器人从AV(Adult Video,成人影片)中学习各类性爱姿势,还会经常询问女主角某个词的含义。重建人格并填补上数据的缺项后,人工智能就拥有了一个情景库,其中包含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并有与之对应的处理方式。人工智能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将实际遭遇的场景与这个库中的范例进行匹配。
这个“复活”了的男朋友最初通过文字,继而通过语音与女主角聊天,最后甚至通过一具机器人身体“实实在在”地陪伴在女主角身边。在剧中,替身机器人会用艾什的口吻安慰玛莎,会恰到好处地说些艾什风格的俏皮话,但这并不意味着替身机器人能够完全理解人类的行动和情感。女主角将机器人当作复活的男友,但恐怕存在于服务器里的“男友”只是把与她的每一次沟通在情景库中进行匹配,并用糅合了艾什人格和一般化数据的“应对方案”进行回应。
替身机器人的本体是保存在云端服务器的人工智能。眼下方兴未艾的一“云”多“端”思路在剧中的时代已经生根发芽,观众看到的替身机器人同女主角最初用来与人工智能沟通的计算机、智能手机一样,只是一台终端。
科幻从来不是无根之水,剧中的替身机器人涉及的技术已初现端倪,“复活”爱人并不遥远。如果这事儿发生在古代,活生生的一出《人鬼情未了》。还好,剧集发生在未来,所以一切都经得起推断和解释。
此类替身机器人面临着诸多伦理问题:一是中国有个不成文的传统,即人死为大,逝者为尊,入土为安。在亲人不幸离世之后,使用逝者生前留下的数据重建他的人格甚至外貌,并将重建的数据用于订制替身机器人是否合适?是让爱人“复活”还是假以怀念?二是发表在社交网络的大部分数据都是公开的,如何避免有未经授权的机构或个人擅自盗用这些数据,复制出死者甚至活人的替身用于非法行为?三是不同于普通的家政机器人,替身机器人作为爱人的替代品,会在非常私密的场合下使用,如何防止个人隐私的泄露?剧中,女主角在短暂的蜜月期之后,逐渐认识到“复活”的艾什并非原本的那个“TA”。无法狠心摧毁替身机器人的女主角,最终将“TA”关在阁楼,每周上去一次怀念曾经深爱的男友。
社交网络的大数据分析,除了复活逝者,还能在人海中寻找拥有相同思考逻辑与兴趣爱好的“灵魂伴侣”。当曲终人散,科技不该让人沉湎过去,而该助人迈步前行。我们不想去纠结剧集本身的压抑和黑暗以及主创所想要表达的思想,只想通过这么一个剧集,来看一下大数据未来的应用。无疑,在这部剧集中大数据最为直观的应用就是能够生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