键值数据库的系统架构:基于LSM-tree的存储引擎

2024年6月5日17:49:28键值数据库的系统架构:基于LSM-tree的存储引擎已关闭评论

存储引擎层是键值数据的核心单元。数据存储在存储引擎中,并采用索引结构提升存储引擎中数据的存取性能。存储引擎对上层提供Put、Get、Del和Range函数接口,这些接口分别负责往该存储引擎内部插入/修改键值对、查询键值对,删除键值对和范围查询键值对。

一般来说,存储引擎主要分为4个模块:索引模块、存储模块、持久化模块和空间分配/垃圾回收模块。其中,存储模块负责键值对的物理存储,索引模块负责对每个键值对的快速定位,持久化模块负责对存储模块的持久化和可恢复性的保证,空间分配/垃圾回收模块负责空间的申请、分配及当空间使用率过高时的垃圾回收任务。对于部分有特殊需求的键值数据库,可能还会有额外的模块,如加解密模块和压缩模块等。

根据采用的索引和存储结构的不同,典型的存储引擎可以分为三大类。

1)基于哈希表的存储引擎。

2)基于B+树的存储引擎。

3)基于LSM-tree的存储引擎。

基于LSM-tree的存储引擎

LSM-tree的键值(key-value,KV)存储针对随机写进行优化,通过异地更新把随机写转化为顺序写,取得较为高效的数据插入及删除性能,作为存储引擎被广泛应用于许多存储系统上。Google的BigTable和LevelDB、Facebook的Cassandra和RocksDB、Apache的HBase等系统均采用LSM-tree作为存储引擎。阿里巴巴的OceanBase底层设计也参考了LSM-tree。Facebook还将RocksDB作为MySQL的一个存储引擎移植到MySQL,称之为MyRocks。

下面以LevelDB为例简要介绍LSM-tree。如图4-8所示,内存中的写缓冲(MemTable)以追加写的方式存储最新的键值数据,Immutable MemTable是临时的只读的MemTable,当一个MemTable里存储的键值数据达到一定量后,这个MemTable就转化为Immutable MemTable,然后内存里会生成一个新的MemTable来接收最新的键值数据。当然,新的数据在写入内存的MemTable前需要先写入磁盘中的日志文件(Log File),用于防止系统崩溃导致内存里的数据丢失。一个日志文件对应一个MemTable。当Immutable MemTable里的数据达到一定的阈值后,数据会被组织成一个个SSTable(sorted string table)文件刷写(flush)到磁盘中的Level 0。内存到Level 0的刷写操作在一些文献中也被称为微小合并(minor compaction)。

为了区分,LevelDB将Level 1到Level 2、Level 2到Level 3等的合并操作称为主要合并(major compaction)。通常意义上的“合并”默认指主要合并。LevelDB中所有Level的数据量都是有一定限制的,并且逐层之间的额定数据量是按照特定的参数呈指数级增长的。例如,Level 1中所有文件的大小总和为10MB,此时Level 2中的文件大小总和为100MB,它们之间的增长系数是10。一旦某个Level( )中的数据量到达预设的阈值,合并(compaction)线程就会从 选择一个文件读入内存,然后在 +1 中选择出与该文件有key重叠的所有文件,将 和 +1 选择的文件进行多路归并,合并成新的 +1 层文件。除了Level 0,LevelDB上的其他Level需确保每一层的所有数据都是全局有序的,即同一层内的任意两个SSTable文件之间不会存在数据重叠的部分。由于Level 0中SSTable直接是由内存的Immutable MemTable刷回的,因此,Level 0中的SSTable之间可能会存在数据重叠,但是Level 0中每个SST文件内的键值数据仍然是有序的。合并过程中需要访问LevelDB的元数据文件Manifest(需要先访问Current文件获取Manifest文件的访问信息)以获取所有SSTable和Level的元数据。

键值数据库的系统架构:基于LSM-tree的存储引擎

图4-8 LSM-tree的基本结构

LSM-tree通过将随机写转化为顺序写,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写性能,但查询(包括点查询和范围查询)性能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因为一次查询操作可能要遍历磁盘中的许多个不同的SST文件。当进行数据点查找操作时,LevelDB先对MemTable进行查找,然后是Immutable MemTable,最后是Level 0~Level 6,直到找到为止。一次点查询操作可能会读取磁盘的多个文件,Level 0中文件中key的范围是有重叠的,因此在Level 0执行查询操作时,可能需要读取多个文件,而Level 1~Level 6因为文件之间key的范围是不重叠的,每层只会读取一个文件。LevelDB严格控制了Level 0的文件数目,在写数据密集时控制写入的数据量,给系统充分的时间来调用后台的合并线程将Level 0的数据合并到Level 1,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读操作的时延。

相应地,LSM-tree结构也存在一些问题。

1)LevelDB的合并操作会产生写放大。LevelDB除了Level 0外,每一层的数据都是全局有序的,这使查询操作的性能不至于太差。为了维持数据的有序排列,每一次数据的合并操作都必须有下一层数据参与。因为LevelDB相邻层之间的存储空间是10倍增长的(从Level 1~Level 6),所以理论上,同一大小范围的数据量,较高层将会是相邻低层数据量的10倍。当对某一层的一个SSTable文件进行合并操作时,合并线程会从该层选择一个SSTable文件读入内存,然后再读入下一层中与该SSTable文件有key重叠的所有文件,两者合并成新的SSTable文件存入下一层。此时,真实写入的数据量远远大于实际需要写入的数据量,这就是LevelDB合并操作造成的写放大。写放大系数是参加合并的数据量与生成的新的SSTable文件数据量的比值。当LevelDB存放的数据量变大时,任何文件都会通过一系列的合并操作从Level 1迁移到Level 6,所以LevelDB的写放大可能超过50倍。并且,随着数据量的增加,每个键值可能被多次合并,写放大会随着数据存储容量的增加而增加。

2)LevelDB的点查询操作会产生读放大。在执行合并操作前,LevelDB会预先把数据从设备读出来,产生大量的数据读取,这种放大一般被称作读放大。在LevelDB执行点查询操作读取数据时,当KV数据没有命中内存中的缓存(block cache),需要在设备上逐层查找,直到找到对应的数据。因为Level 0层的数据文件允许有key重叠,因此在查找Level 0当中的文件要依次查找符合范围的文件;当在Level 0层没有找到该数据时,LevelDB需要依次查询Level 1~Level 6的文件。读取设备上的多个文件导致了比较严重的读放大。

很多专家尝试减少LSM-tree的写放大,从而进一步提升LSM-tree键值数据库的写性能。优化写性能主要的方法为分区和分片。分区意味着每一层由多个互不重叠的分区构成,这样将每个大的合并操作划分成多个小型的分区合并操作。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执行合并操作所需要的磁盘空间,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合并操作对磁盘资源的过度挤占,从而阻塞其他插入/查询操作。分片意味着每一层存在多个范围重叠的键值区域,每个区域内部是有序的。当采用分片机制时,当某一层发生合并时,并不需要与下层执行归并排序,而是将该层的所有分片执行归并排序,将排序后的分片作为一个新分片写入下层,从而将每次合并写放大从 下降到1(其中 为不同层间的大小比例)。

  • A+
所属分类:SQL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